越南女子深夜碰瓷中国,韩国人当侦探,越南人却在狂欢!
凌晨两点的韩国街头,一场为中韩两国量身定做的“碰瓷”大戏,准时开演。
主角是两名越南女子,道具是震耳欲聋的音乐和一部正在录像的手机。当被噪音吵醒的韩国居民从窗口探头怒斥时,她们非但没有收敛,反而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。
好戏开场了。
她们没有用韩语或母语争辩,而是迅速切换频道,口中蹦出几个符号化的中文词:“你好”、“老公”、“拜拜”。发音蹩脚,语法混乱,但这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在镜头前,她们用最快速度给自己贴上了“中国人”的标签。
她们不是在应对冲突,而是在生产内容。这则精心录制的视频,配上“在韩国被欺负”的文字,被迅速投放到网络上。
同一个视频,在三个国家的舆论场,却上演了三场截然不同的戏码。
在韩国,这是个事实核查的侦探故事。韩国网民的焦点,牢牢锁定在“深夜扰民”和“公然撒谎”这两个核心事实。他们像语言学家一样,逐帧分析两人蹩脚的发音,最终从蛛丝马迹中断定,这是越南口音。愤怒很快从个人素质问题,转向了社会管理层面。他们想不通,一个人怎么能脸不红心不跳地,用如此拙劣的演技冒充他人?在这里,事实是唯一的评判标准。
镜头切到中国。对中国网友来说,这更像一部令人哭笑不得的荒诞剧。还没点开声音,只看画面和“被针对”的配文,一股怒火已然升起。可当那蹩脚的中文传来,愤怒瞬间变成了错愕与无奈。又是这熟悉的剧本,又是这口从天而降的黑锅。讨论的焦点,迅速变成了“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?”。
最后,当视频回到它真正的目标市场——越南时,画风彻底扭转。
在越南的网络上,事实被彻底抽离,情绪成为了主角。深夜扰民?撒谎嫁祸?这些全都不重要。这场表演被解读为一场“爱国壮举”和“民族智慧”的胜利。视频播放量轻松破百万,“为国争光”的赞誉淹没了一切。
他们消费的,根本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一种“我们成功戏耍了强者,并把锅甩给了另一个强者”的集体狂欢。少数批评她们“丢人现眼”的理性声音,被彻底淹没。甚至有越南网友直言,甩锅中国是一种“忍辱负重”的大义之举,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,只要能赢,过程和手段都可以忽略不计。
这场闹剧背后,最值得琢磨的问题是:为什么“中国人”这个身份,会成为一个如此好用的“挡箭牌”?
答案是赤裸裸的实用主义。
首先,这是一个完美的逻辑掩护。庞大的中国游客和海外务工群体,让任何嫁祸行为在概率上都显得“合理”。再加上西方媒体长期构建的一些负面刻板印象,让这个群体极易成为被攻击的靶子。这不是第一次,此前就有越南网红在欧美被投诉后,熟练地切换成“中国人”模式。这是一种成本极低、风险看似可控的责任转移大法。
其次,“抹黑中国”在当地部分网络社群,已经成了一条被验证过的流量密码。这两位女子深谙此道,她们将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与“中国”这个巨大符号捆绑,不仅为自己脱罪,更精准地迎合了特定受众的情绪,瞬间引爆流量。她们早已被社交媒体教会,如何策划、表演,才能最大化地收割眼球和认同。
当然,在这层算计之下,或许还藏着更深层的文化焦虑。在急于构建自身独立认同感时,通过攻击和抹黑那个曾经深刻影响自己的文化母体,成了一种简单粗暴的“快捷方式”。
一场始于街头噪音的个人闹剧,就这样在网络情绪的催化下,发酵成了一场复杂的跨国舆论事件。
只是,这场哗众取宠的“胜利”,最终反噬了所有人。两名越南女子虽然赢得了虚幻的网络声望,但在现实中,她们的住址被曝光,连门都不敢出,甚至可能连累整个越南劳工在韩国的就业环境。而无辜的在韩中国人,则又一次为这莫名其妙的污名感到困扰。
她们用一场表演,点燃了三国的舆论,最终也烧到了自己身上。
红腾网-红腾网官网-平台配资-在线配资开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